发端“县花谁聋”一韵,以设问句开篇,引人注目,言县令魏庭玉到职后县衙修葺一新。词题为“送”,却先从“到”入手。此为逆笔。“记满庭燕麦”一韵,化用刘禹锡《再游玄都观》典,逆笔写魏庭玉来之前,县内荒芜,衙门颓坏。“朱扉斜阖”言县衙门颓毁关闭。“妙手作新”一韵,又转笔写到魏庭玉来后,赞其将县衙修葺一新,真是“妙手”。“青红晓云”言油饰如晨霞,扣住此韵中的“新”字,与原来的“朱扉斜阖”反衬,此中暗寓了政绩。“湿”字写油饰未干,表明时间短暂;接着一个转笔,写到“天际疏星趁马”一韵,言眼前魏庭玉解去官印,大家为其设宴弹清弦,唱阳关三叠曲,为其饯别送行。“天际疏星趁马”化用魏时容城令徐路占卜的故事
《学校门》:“吴县学,嘉熙四年(1240年)知县魏庭玉、主学孔晔始为修葺。”《苏州府卢志》:“淳祐三年(1243年)魏庭玉重修饰,尤为壮丽”。知魏庭玉任吴县在嘉熙四年(1240年)前,其解组在淳祐三年后。又知县厅东有勤清堂,魏庭玉建,故词有“妙手作新,公馆青红”语。又据杨铁夫《吴梦窗词笺释》:“淳祐三年秋冬之交,梦窗即去职迁杭。……其送句滨所作词,玩柳堤‘翠匝’,‘雁水夜清’句,其在夏秋之际乎?”知此词是魏庭玉从吴县县令任上离职时吴文英所作的饯别词,创作时间在淳祐三年后。
臣闻朋党之说,自古有之,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。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,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,此自然之理也。
然臣谓小人无朋,惟君子则有之。其故何哉?小人所好者禄利也,所贪者财货也。当其同利之时,暂相党引以为朋者,伪也;及其见利而争先,或利尽而交疏,则反相贼害,虽其兄弟亲戚,不能自保。故臣谓小人无朋,其暂为朋者,伪也。君子则不然。所守者道义,所行者忠信,所惜者名节。以之修身,则同道而相益;以之事国,则同心而共济;终始如一,此君子之朋也。故为人君者,但当退小人之伪朋,用君子之真朋,则天下治矣。
尧之时,小人共工、驩兜等四人为一朋,君子八元、八恺十六人为一朋。舜佐尧,退四凶小人之朋,而进元、恺君子之朋,尧之天下大治。及舜自为天子,而皋、夔、稷、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,更相称美,更相推让,凡二十二人为一朋,而舜皆用之,天下亦大治。《书》曰:“纣有臣亿万,惟亿万心;周有臣三千,惟一心。”纣之时,亿万人各异心,可谓不为朋矣,然纣以亡国。周武王之臣,三千人为一大朋,而周用以兴。后汉献帝时,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,目为党人。及黄巾贼起,汉室大乱,后方悔悟,尽解党人而释之,然已无救矣。唐之晚年,渐起朋党之论。及昭宗时,尽杀朝之名士,或投之黄河,曰:“此辈清流,可投浊流。”而唐遂亡矣。
夫前世之主,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,莫如纣;能禁绝善人为朋,莫如汉献帝;能诛戮清流之朋,莫如唐昭宗之世;然皆乱亡其国。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,莫如舜之二十二臣,舜亦不疑而皆用之;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,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,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。周武之世,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,自古为朋之多且大,莫如周;然周用此以兴者,善人虽多而不厌也。
嗟呼!夫兴亡治乱之迹,为人君者,可以鉴矣。